冷知识
提到人民币,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
从小时候的零花钱开始,我们就天天和它亲密接触。
但是,你真的了解人民币吗?
来,测试一下!下面这些小知识你知道几个!
01
“人民币”名称的由来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告成立。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并不叫人民币,出现过几种不同叫法,最终确定为“人民币”的名称也是经反复协商的结果。
1948年11月25日(华北银行总行关于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的指示》中称之为“中国人民银行钞票”。
在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布的金字第四号公告中,为区别解放区钞票,称解放区钞票为“旧币”,称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为“新币”。
在1948年1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社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新币”,社论也称“人民银行新币”。
1949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关于《中国人民银行有关新币发行各种问题的答复一文》中称之为“中国人民银行券”。
1949年6月14日上海市直接税总,直税字第一号(上海市印花税行办法)中始称“人民币”,自此,“人民币”这一名称第一次开始出现在中国大地上。
02
面额最大的纸币是哪一张?
人民币历史上最大的面额纸币是第一套人民币5万元券。
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相伴而行,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币制混乱的历史,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并最终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为建国初期经济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套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最小面额1元,最大面额50000元,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
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元券4种、50000元券2种。
03
为何第二套人民币硬币中没有角币?
第一套人民币只有纸币,没有硬币!
通常所说的第一套硬币实为“第二套人民币硬币“。第二套人民币硬币发行于1957年12月1日,俗称“硬分币”,并流通至今。
硬分币
1950年,人民银行在讨论第二套人民币方案时,拟定了采用硬币作为辅币的方案,规划了铜角币、铝分币两个系列及采用1-2-5制。
因我国金属原料短缺,又值抗美朝战争爆发,铜料作为武器原料必须优先保证国防,因此铜角币研制生产工作延后,在我国第一套流通硬币里只有分币没有角币。
04
为什么硬分币有早于1957年的产品?
年号为“1956”的硬分币
“硬分币”自1957年开始发行,为什么有标注更早年号的产品?
流通硬币上的年号按照生产年度进行标注。因此,虽然这套“硬分币”于1957年发行,但硬币上的年号仍然标有1955和1956年份的字样。
05
人民币上唯一“叁元券”的由来
第二套人民币 3元券
为防止敌对势力造假扰乱国内经济秩序,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中,陈云果断提出暂不发行大票。
同时为求减少假票的影响与损失,经再三考虑,拟在新币发行时暂不发行五元以上大票,但只发一元券又嫌太小,故增发三元券以资调剂。于是将原定计划印制的伍元、拾元、五十元、一百元四种大面额钞票,改成叁圆、伍圆、拾圆三种面额。这是根据当时的历史现实做出的一种特殊决定,在以后的人民币设计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三元面额的钞票。
06
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是谁写的?
按照通常的做法,行名题字者应是行领导或社会知名人士。比如,第一套人民币上的行名是董必武同志题写的,中国银行的行名是郭沫若所题。所以第二套人民币上的行名决定请时任行长南汉宸来题写。南行长知道此事后,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后来行名的题写者马文蔚。
马文蔚是山西阳曲县人士,也是南汉宸行长的同乡,是国民党留守人员。新中国成立后他被留在人民银行总行工作。有一天,南行长叫工作人员把马文蔚请到办公室,南行长拿出一支毛笔说“老马你看这支笔怎么样?”这支笔来头不小,是从故宫博物院找来的。老马仔细看了看这支笔说是一支好笔。这时,南行长便说“那你就写几个字吧。”南行长很了解老马的书法功力。老马问“写什么呢?”南行长说“就写咱们的行名吧。”
就这样,马文蔚在各色虎皮宣纸上一连串写了几行“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南行长看后又让老马写了金额字拾圆、伍圆、叁圆、壹圆、贰圆、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及一九五三年等字幅。
马文蔚写完后离开了南行长办公室。南行长非常认真地打量着每个字,然后用剪刀剪成单个字,依照他对书法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挑选较好的几个字拼成中国人民银行字样,连同金额字等,并通过行长办公室转交给设计组。从此,中国书法这种传统的艺术品类开始了与票面上其它纹饰的巧妙结合,构成了完美的设计图案,开创了第二套人民币设计的新局面。
07
“长城币”很受藏友追捧吗?
1980年4月15日,“长城币”投放市场后,受到民众的热烈追捧。
据人民银行会发局《情况反映》记载:有的单位不需要用现金也开具了一张支票到银行取现并要求搭配金属币;有的取汇款也要求搭付金属币;北京照相机厂的一位工人,拿了一只小银元宝要求银行兑换给他一枚壹圆金属币……这一天中国银行营业部的柜面上,有许多外国人也来打听金属币的消息。
08
人民币上的民族人物有原型吗?
第四套人民币 1元券
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了人民币钞票人物原型的问题,谈到了社会上当时流传的关于经过千辛万苦已经找到了第四套人民币一元券上的侗族少女形象的原型人物,候一民先生当即予以否定,“这件事百分之百的毫无根据。我们是人民币人像的创作者,设计时考虑很全面,原则是人物要体现一个民族的特征,绝对不是某一个人的画像。”
侯一民进一步补充说:人民币上所有的人物都是我们的创作,在了解了每个民族的基本气息后,进行综合、提炼、创作出来的,绝对不会参照具体的某一个人来创作。
其实不光第第四套人民币,关于第三套人民币女拖拉机手等所谓的人物原型也都是谣传。
09
第四套人民币上的民族人物是如何确定选取的?
第四套人民币正面主景分别采用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人物头像,这是根据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的100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上钞票的建议而定的。
如一角券的高山族、满族;二角券的布依族、朝鲜族;五角券的苗族、壮族;一元券的侗族、瑶族;二元券的维吾尔族、彝族;五元券的藏族、回族;十元券的汉族、蒙古族。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高山族人口远不足100万,但是也登上了人民币票面。究其原因,它体现了设计者对当时国家形势的整体把握和政治考量。在票面上印上高山族,正宣示了我们对台湾的主权,这个寓意不言自明。
10
一元为啥称“一块”?一角为啥称“一毛”?
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使用“块”这个量词,是因为在外国银元进入中国时,量词“块”长期与银元关联计量使用,如“一块洋佃”、“一块大洋”等。虽然后来纸币取代了银元,但“块”的这种叫法却一直被民间保留了,成为主币单位量词被使用。
我们常常称“角”为“毛”,是因为“毛”本是读“毫”,为记账方便,往往将“毫”省笔写为“毛”,久而久之,习非成是。现在仍然有的地方称“角”为“毫”,而不读“毛”。
这些小知识,好玩么?
这些人民币,怀念么?
1948年第一张人民币从石家庄诞生,
70年,
她记载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成长历程,
也直接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
转自“中国印钞造币”